骨科精英大“曬”新材料新方法(蘇州日報)
昨天是本屆COA學術大會專題講座最集中的一天,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骨科知名專家就脊柱、創傷、關節、關節鏡、骨腫瘤、骨質疏松、足踝外科、護理等方面向同仁介紹最新研究成果,相互交流、探討。納米材料、關節鏡、干細胞、記憶合金棒、高精手術器械組織工程和基因技術等骨科新方法和新材料,不僅是本次學術會議專家們感興趣的熱門,也讓我們看到了骨科發展的新方向、新途徑。
干細胞——
讓壞死的骨頭“活”過來
干細胞是一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潛能的細胞,它就像“生命種子”一樣,讓人體奇跡般獲得一次次“新生”。大家所熟悉的骨髓移植,是在白血病患者體內注入造血干細胞,而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注入壞死的骨髓內,“枯萎”的骨頭也會因此“再生”。
據了解,對股骨頭壞死患者進行自體干細胞移植治療,已成為目前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最佳途徑,還有望運用于骨缺損疾病、軟骨缺損疾病、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等。
專家表示,雖然目前在如何得到純度更高的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怎樣調控干細胞在體內的增殖與分化;能否保證干細胞移植后的生物安全性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是,隨著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也將為骨科開創一個嶄新時代。
納米人工骨——
小粒子決定大性能
“在一般的修復骨缺損的手術中,常常有‘拆東墻補西墻’問題。 ”利用會議間隙接受記者采訪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主治醫師朱偉民開門見山地說。他師從于深圳市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創骨骨科學會副主任委員王大平教授,在本屆COA學術大會上,他們提交的一個關于納米人工骨的課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朱偉民告訴記者,因為交通事故、腫瘤、感染等引起的骨缺損很多,用患者的自體骨不存在排異、預后也比較好,但是,即便是從最不重要的地方拆出來的一塊骨頭,也總是造成了新的缺損,總有些不足。因此,手術中常會用到一些合成材料,有合金類的,也有生物性質的珊瑚等,都是選擇,可不少合成材料又有力學性能差、吸收慢的問題。“我們研發納米人工骨一方面可以提高合成骨的力學性能,另一方面又能夠發揮納米材料生物相容性好的特點。”朱偉民告訴記者,一旦這個材料的粒子控制到了納米量級,其機械性能就會有飛躍,比如彈性加大,扭轉強度提升等,用這個原理開發的納米人工骨在生物活性、柔韌性以及強度等方面都和人體組織接近。
椎體后凸成形術——
將“壓扁”的脊椎撐起來
隨著年齡的增加,不少老年人發現身高在悄悄變矮,這種被稱為“老縮”的現象實際上是脊柱發生壓縮性骨折。而椎體后凸成形術就是將“壓扁”的脊椎骨神奇般地重新撐起來,據了解,該項技術是由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常務委員、蘇大附一院骨科主任醫師楊惠林在國內率先開展。
椎體后凸成形術是一個相當精巧的微創手術,手術的實施也徹底改變了患者的生活。術中,醫生在皮膚上打兩個小洞,用特制的穿刺針穿入皮膚、進入椎體,把一個未擴張的球囊放入骨折椎體,隨著球囊的鼓起,骨折椎體逐漸恢復原樣,而后醫生在椎體內打入已調好的骨水泥,將椎體進行修補固定。整個手術過程一般不超過2小時,患者第二天就可以下地行走。
關節鏡——
毫米間看全貌
關節鏡是一直徑4-7毫米的光纖,若是膝關節中的半月板有問題,只要在膝關節部位打兩至三個直徑0.3-0.4毫米的小洞,將關節鏡插入后,醫生就能通過顯示屏看到膝關節“全貌”,并運用切割、離子刀、電凝等方法和器械完成手術。
在本屆COA學術大會上,蘇大附二院骨科主任醫師徐又佳就關節鏡現場發言。“關節鏡可以看到關節內幾乎所有的部位,比切開關節看得更全面,由于圖像經過放大,醫生可以看得更準確,”徐又佳這樣向記者介紹。“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手術對關節的損傷。”據了解,傳統關節手術必須將關節切開,關節囊不得不因手術而“受傷”,術后病人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而使用關節鏡后,半月板手術患者術后一兩天就能出院。如今,關節鏡在膝關節上的優勢已得到充分顯現,關節鏡手術也已成為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金標準”,交叉韌帶、關節腔清理等也可以通過微創來完成。
本地企業把大型儀器搬到了現場,顯示出了雄厚技術實力。